4月26日,我院邀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安文铸来院,讲授主题为“坚持终生四项修炼,信守人生八大信条”的师德专题讲座。学院党委书记徐昶斌与教师代表约20余人参加活动。

安文铸开讲
在讲座中,安文铸从介绍自己60年职业生涯的点滴经历开始,分享了自己艰苦求学、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他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厚植教育情怀、加强师德涵养、砥砺个性品质的实践,提炼总结为“四项修炼”和“八大信条”。四项修炼即:修炼精神气质(做有追求的教师)、修炼情感态度(做有激情和活力的教师)、修炼智慧能力(做一个勇于创新的教师)、修炼心理境界(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八大信条”即:坚定理想是人生灵魂、终身学习是动力源泉、拼搏奋斗是成功之本、战胜挫折是精神升华、积极乐观是人生态度、宽容待人是为人气度、提升气质是完善自我、视死如归是终身境界。

安文铸畅谈治学与从教心得
活动中,徐昶斌向安文铸介绍了金融学院高层次人才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有关工作的情况,安文铸给予充分肯定并给予指导意见。他还向学院赠送了其编著的《在基础教育的真实世界里辛勤耕耘》以及《现代教育论丛》等图书资料。

安文铸向学院赠送图书资料
徐昶斌做总结讲话。他表达了对安文铸老先生坚守教书育人初心使命的敬仰之情,高度肯定了安老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还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分享了学习心得。他表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同的教学实践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推动教师走向业师、经师、人师的不同职业高度;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修炼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过程,也是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践行职责使命、涵养人格魅力、做学生人生成长示范的过程。
安文铸简介(引自公众号“现代教育论丛”):
安文铸(194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知名教育管理学者。1964年,安先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84年赴德国留学,1987年获得教育控制论博士学位;1988年回国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从事教育管理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1995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安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的探索者、开拓者和建设者。基于自身的理科背景,安先生为改变传统教育管理学科对教育事务性管理的过分关注倾注了大量心血,着力构筑起教育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试图建立以教育学、管理学、哲学和系统科学为支撑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1995年,安先生具有独特逻辑结构和鲜明学术风格的《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出版,并于1996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5 年,安先生牵头创建了全国唯一独立设置的“教育管理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八五”计划期间,安先生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研究”,其成果《教育科学学引论》成为教育“元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开创性著作。由于上述跨学科的突出成果,安先生受命担任世界教育系统学会副主席。
安先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只做“书斋里的学问家”。1991年,安先生在《教育研究》刊发了对“理论与实践关系”大讨论带有总结性质的《教育科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考》一文;安先生经常带领研究生深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系统考察研究基层教育管理问题,相关课题成果荣获教育部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二等奖。2001年,年逾花甲的安先生怀抱勇气和热忱离京南下,“走进”了南粤大地基础教育的“真实世界”,开始深度介入和现场勘探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变革。20多年来,安先生先后出任5个市、区(县)政府教育顾问,足迹遍布20多个地级市,常年奔走于城乡中小学和幼儿园之间。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普及教育科研教研、厘清教育政策法规,安先生可谓殚精竭虑、不辞劳苦、乐以忘忧!
安先生培养了 40 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今大都事业有成。他常用“导师·同仁·朋友”来界定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时常给予后辈无微不至的关怀、信任和提携;学生们则视其为“师者加亲人”。如今,安先生虽至耄耋之年,但仍活跃于基础教育的第一线,执着守护着“立德树人”这方净土。
图文丨金融学院
排版丨郑双涛 欧阳煊
初审丨屈凡恺
复审丨张璇
终审丨徐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