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19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红色金融调研团”深入汕尾市,通过对话专家学者、实地探访革命遗址、研读珍贵文献系统梳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红色金融发展脉络,深度挖掘以劳动银行为代表的早期金融实践对当代的深刻启示。

合影留念
01.
汕尾党校,专家对话
历史智慧照鉴当代金融
7月18日,调研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张璇的带领下,前往汕尾党校开展红色金融调研学习。 汕尾党校副校长丁义辉、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郑向东、副主任何飞翔,决策咨询部主任王军鹏、教研部陈荣杰与调研团开展深度交流。
调研团首先聆听了郑向东副教授主讲的专题党课。专题党课深刻剖析了劳动银行的创新价值:它以“自下而上”的制度设计,构建起涵盖货币发行、信贷支持与生产合作的金融体系,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原则与“创新求变”的实践精神,为当代金融改革树立了历史坐标。

郑向东教授专题党课
座谈会上,成员们围绕“革命金融当代转化路径”等关键问题踊跃提问。党校专家们进一步阐释:“劳动银行最宝贵的经验在于'实践先行'——立足根据地实现现实需求,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循的困境中,创造性解决货币流通、信贷投放等难题。这种'问题导向'的改革思维,正是当代金融创新亟待传承的基因。”

座谈会现场
02.
参观红宫红场
触摸红色金融的初心起点
调研团走进被誉为“东方红场”的革命圣地的海丰县红宫红场。团队成员们实地调研学习了红宫红场内的雕塑群像、文献手稿与农具,深切感受到红色金融绝非抽象概念,而是革命年代服务工农的“经济武器”与“民生工程”的有机统一。彭湃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不仅点燃工农革命之火,更在经济领域播下“金融为民”的思想火种——“让金融服务工农”的理念,成为红色金融实践的思想源头与行动指南。

调研团在红宫红场学习
03.
追寻革命足迹
解码劳动银行的实践基因
跟着彭湃的革命足迹,团队实地探访彭湃故居、得趣书室与赤山农会旧址。得趣书室内,彭湃与农民共商变革的影像资料,揭示了经济动员对早期农运的关键支撑;赤山农会旧址陈列的章程原件中,“设立金融机关利农民”的明确目标与借贷登记册的翔实记录,清晰勾勒出劳动银行的思想雏形——以制度化金融解决农民生产之困。

调研团研究影像资料
在海丰县图书馆(原劳动银行旧址),团队透过《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史》等文献穿透历史:1928年成立的劳动银行,发行“劳动券”稳定货币体系,提供低息农贷支持春耕生产。其打破旧金融剥削、以金融力量支撑土地革命的实践,彰显了“服务生产、扎根群众” 的红色金融基因。

调研团参观海丰县图书馆
04.
以史为鉴
赓续红色金融精神血脉
经过“专家对话-遗址考察-文献研读-”的三维调研,调研团构建起海陆丰红色金融实践的完整图谱。成员们深切体悟到,劳动银行所承载的“金融为民”初心、“服务生产”导向与“创新实干”精神,穿越时空为新时代金融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金融必须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牢牢扎根国计民生的沃土;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更要致力于构建覆盖广泛、公平可及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让金融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调研团将持续深化研究,推动红色金融资源的历史智慧转化为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图文:谭璟妍
编辑:覃诏莲 敬子琪
初审:屈凡恺
复审:张璇
终审:徐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