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须借力,送我上青云
姓名:温洁
专业年级:金融学院金融2101班
交换院校:澳洲昆士兰大学
又是一年春末夏初,仔细一算,我从广外来到澳洲也快一年时间。想来时间打马而过,不见留痕。回望即将过半的交流进程,我也有些许感慨。《红楼梦》中提到过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当我开始着笔写这篇分享的文章,我觉得这句诗最能体现我的人生状态。 第一股力,是广外给予的。广外的出国交流机会非常丰富,不管是从纵向的项目时间来看,还是从横向的项目地点来看,广外都有着非常多样的选择。广外这个学校本身也给我澳洲的学习增添了很多惊喜。因为广外的这个交流机会,让我遇见了更多不同专业的广外学子。我们在澳洲互相帮助,减少彼此的信息差。我们一群人在澳洲度过了第一个独在异乡的中秋节。就在前几周,我们还给其中一个同学庆生。
广外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当我抵达澳洲之后,我参与了布里斯班的中国学生欢迎会。在那个会上有中国领事馆的负责人,还有当地高中和大学的华人学生。当时坐在我身边的华人姐姐和我聊天,问我来自哪个学校。刚开始我担心她没听过我的学校,所以只回答她,我是广州大学城里的学生。但当她继续问我是哪个学校之后,我和她讲我是广外的学生。她非常惊奇地告诉我,她是十几年前从广外毕业的学生,专业和英文相关。目前她已经移民到澳洲,负责澳洲某所初中的学生管理。在那一刻我是非常惊讶的,因为我没有想到我能在异国他乡参加的社交活动里碰见毕业多年的学姐。不仅如此,当负责这场活动的澳洲人问我来自哪里时,我告诉他,我来自GDUFS。其实回答的那刻我并不期待一个外国人知晓我的学校。但他回答我说,他知道这所学校,这所学校之前跟他们经常有交流。在那个场合,我突然感觉广外这个头衔,它对外交流和包容的态度,在那一刻有了具体的显现。
第二股力量,来自我现在就读的UQ。毋庸置疑,昆士兰大学为我提供了一份独家的学习体验。虽然每个学期我只有4门主修课,但是每一门课都是强度很高的专业课。4门课听上去很轻松,但是澳洲的考核和国内不太相似。国内的课程更强调最终结果的验收,但是澳洲的学业会要求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多个维度都达到标准。举一个例子,我这学期正在修读的资产定价课程不仅要求我们参与期中和期末的测验,还要求每一个人挑选一家澳洲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与资产调整定价。当我们进行公司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这家公司最新的状况,下载标普网站上的财务报表,看年报,找相关新闻。一项项、一条条的对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排除,给出自己的假设和结论。最终生成报告。这不单单是对一项知识点的考察,更是一次多学科多技能的结合考验。这还只是一门课的要求。我这学期同时修读了计量经济学。授课的教授并不是英语母语者。所以我的困难就更大了。我本身就是一个对数学非常不敏感的人,再加上我还需要用英语去构建逻辑思维。这门计量经济学每周都有R语言以及数学知识的测验,同时这学期我们需要完成2个projects,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回归分析。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准备期末考。
在刚刚过去的4月,我一个月内赶出了两份2000多字的全英报告,同时还准备了两门期中考试,以及提交了一个R语言的project。我并不是一个学习能力特别强的人,所以在面对着一项又一项的评估的时候,我只能花非常多的时间来处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我身边不乏有一些兼顾学业又同时兼职的人,我非常佩服他们。他们的工资能够负担起他们每个月的房租。同时他们在学习上也没有落下队伍。对比广外的学习,UQ的学习强度更加让我觉得身心俱疲。但正是因为这种高强度的输入和输出,让我在面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时候少了些胆怯。因为我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有很大一部分与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物息息相关,所以我会觉得知识的失真感是逐渐减少的。澳洲的学校也提供了更多多样化的学术选择。对于我们这类已经兑换过学分的交流生来讲是无法参加学期交换的,但是我们可以参与短期的学习交流。就在即将到来的7月,我身边的一名广外会计学院的朋友即将前往英国LSE进行暑期交流。同时,还有一位经贸学院的男生会去剑桥参与暑期项目。
UQ给我带来的第二个改变源于我人际面的拓宽。这种拓宽不仅仅局限于人数,而更多的是不同的广度。我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局限于广东省内,但当我到了这里,我遇到了更多天南海北的国人和不同国家的同学和老师。 上学期教我会计课的澳洲tutor(类似于课程辅导教师)是一个很爱宠物的单亲妈妈。她和我说,她打算在她3个孩子都高中毕业之后开始她的博士学习。因为她想要在自己时间更加空余之后开始读博士然后转岗授课教授。我还遇到过一位非常风趣幽默的东北tutor,985学校和墨尔本大学毕业之后到上海工作了几年,后来从银行辞职申请了澳洲的二硕。现在她正在悉尼准备读幼教课程,开始她的移民之路。我还碰到过一位人大本科毕业的澳门姐姐,回澳门工作一年后,重新申请澳洲的市场营销硕士,现在正在为自己喜欢的课程而奋斗。前几天,我和一名从广外毕业5年的学姐在线上聊了几句天。她去年从大厂裸辞,靠着挣的钱自产自销在悉尼读研究生。这群新认识的老师和伙伴很大程度上滋养了我。而这份改变是我目前觉得最珍贵的东西。我一直是一个高焦虑型的人,我担心未来,担心现在,思考很多未曾发生的事。我担心选错专业方向,害怕踏入错误的工作行业,也担心自己会像温水煮青蛙般随遇而安。但当我接触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思想的人之后,我慢慢改变了我原有的线性思维。真诚的讲,我并不是那种门门课都得优的学生,也不是那种每堂课都积极发言,表现优异的同学。和同一阶段的学生对比,我总是很害怕落伍。但这段经历让我更多地向内看。我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向于“我真的需要什么”以及“我从中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像从前那样觉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我需要做出什么”。我并不想宣扬一种“人生就是旷野”的态度,因为我觉得那样说对自己是不负责的。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处境不同,不能同一而论。但我想说的是,人生的容错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低。我们没有办法最大利益化每一次选择,但我们可以在选择的进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的地。现在的选择放在人生几十年的时间线里其实不过就那么一刻。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一天,我觉得我应该更用力地抓住现在。所以我在朋友圈里置顶了这样一段文字: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凡是借力,皆是有利有弊。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人生没有平步青云的美事。选择出国交流其实也相当于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未知。因为国内外学制的不同,选择出国交换的学生可能在大三、大四还需要兼顾繁重的课业压力。当别的同学可以选择实习、考公或是考研的时候,我们选择的可能性变少了。国内想要毕业即就业的同学,可以在大四的时间探索不同方向的实习,也能在秋招的时候掌握最新信息,还可以实地面试且提前实习。但对于我这种选择了在澳洲出国交流的学生,我们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灵活,比较受限。一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实地面试,二是因为在大四这个时间段,我们还有非常繁重的学习任务,并且还需兼顾广外的毕业论文等等事宜。对于想要毕业深造的同学,他们在大四这一年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准备自己的语言考试、GRE等等,或者是备考国内研究生考试。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国内大型的考试机会几乎都与我们无缘错过。考公,考研或是教资等是我们很大概率要放弃的选项。当然,我看到身边有一些同学和学长学姐在兼顾学业的同时也在有条不紊地兼顾自己研究生申请。但从我和他们的聊天里可以看出,他们的准备之路是比国内的同学更加艰辛和困难的,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及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否认,澳洲本科的学习让我拥有了更坚韧的心态,我也从中更直观地面对自己的不足与狭隘。但仍有许多疑惑等待着我一一去探索答案。如果你问我,毕业后的我会做些什么,我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继续读研吗?GAP一段时间?还是找工作?因为我的心态一直都在变化,我不想过早给自己下定义。但我相信,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我有了更多破局的勇气。虽然不知道未来的风会把我带到哪里,但我会时刻告诫自己:不要盲从,也不要美化那条“没走过的道路”,能够消化每个阶段的酸甜苦辣就足矣。
图文:温洁
编辑:张楚昱 冯子珊
初审:顾哲瑜
复审:邓超
终审:徐昶斌
北tutor,985学校和墨尔本大学毕业之后到上海工作了几年,后来从银行辞职申请了澳洲的二硕。现在她正在悉尼准备读幼教课程,开始她的移民之路。我还碰到过一位人大本科毕业的澳门姐姐,回澳门工作一年后,重新申请澳洲的市场营销硕士,现在正在为自己喜欢的课程而奋斗。前几天,我和一名从广外毕业5年的学姐在线上聊了几句天。她去年从大厂裸辞,靠着挣的钱自产自销在悉尼读研究生。这群新认识的老师和伙伴很大程度上滋养了我。而这份改变是我目前觉得最珍贵的东西。我一直是一个高焦虑型的人,我担心未来,担心现在,思考很多未曾发生的事。我担心选错专业方向,害怕踏入错误的工作行业,也担心自己会像温水煮青蛙般随遇而安。但当我接触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思想的人之后,我慢慢改变了我原有的线性思维。真诚的讲,我并不是那种门门课都得优的学生,也不是那种每堂课都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