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郑心怡
交换学院:香港浸会大学
01
港浸大印象
临近大四学年,距离港浸会交换结束已经过去快一年的时间,但每当想起这段时光还是能从中汲取很多力量。很早就产生了去交换的想法,单纯想换个环境重建一下自己找找新鲜感,对地区没有特别的偏好。仔细翻阅国际处网站的各个项目后,还是觉得去浸会交换的性价比最高,既免学费,学校提供宿舍,还有全英的教学环境。
这趟旅程从第一天迎新会上闹了乌龙在三四百名交换生面前表演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不那么平凡。也多亏了这最开始的“出格”,让我萌生了许多改变自己的念头,也从原本相对内敛的性格变得逐渐social起来,热烈地融入新环境,拥抱新生活。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交换带给我的感受和成长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比拟的。
02
学习篇
港校很神奇的一点是,这里本地生、内地生和国际生的比例达到了微妙的均衡,不同人种、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交融并存。
对于学校环境,非常喜欢浸会的一点是自习的地方特别多样,室外有野餐桌,图书馆有各种可移动的桌椅和懒人沙发,还有专门的休息室可以让学生睡觉、画画、做手工,总之就是很注重大家的学习体验。对于课堂,最大的感受是教授们都非常有教学热情,不仅有office hour鼓励学生们来答疑解惑,每节课下课都会留很久等着把大家的问题都一个个解决完。还有就是上课的氛围很不一样,虽然也是十几个人的课堂,但更像一个讨论会,没有人举手,大家会直接打断老师进行提问。在前排几个尤为积极的印度友人的影响下,我也变得大胆起来,完成了抢答教授的问题,主动上黑板写题目,磕磕绊绊地混合使用三种语言向老师进行提问等小小壮举。
我一共选了五门课,分别是Financial Planning and Investment Analysis、Data Analytics for Business Decision Making、Derivatives、Corporate Finance、Financial Management,其实在课程难度设置方面我没有觉得比广外难更多,但是平时作业和考试强度较大,且比较注重实操性。比如R语言一学期有两次三个小时的纯编程上机考试,还涉及一个大作业。作业内容主要是确定一个品牌,设计针对这个品牌的调查问卷并分发出去,最后用R处理反馈的数据制作图表,并提出品牌升级的可行性建议,全程都需要小组合作来完成。课业负担还是比较重的,仍记得临近ddl但小组成员都没怎么听课,于是我在他们的陪伴下熬夜敲完整组代码,第二天接着赶全英pre的痛苦。
03
生活篇
在港交换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还是心态上的转变。身边的人总说我老是处于紧绷的状态,相信这段时间里这根弦应该是微微放松下来了,源于不同人之间的真挚对话,让我看见并理解了更多的个体。我深感之前所在的圈子很小,因为共同的生长环境,共同的信息源,我的成长就是按部就班地复制前人的路径,价值评判体系非常单一,只有说不尽的优绩焦虑。然而在这里,由于不同文化的融合,每个人都有我闻所未闻的故事。在与国际生的交谈中,听到了许多关于国家内部动荡、关于与家人失联、关于硝烟战火等各种令人心碎的声音。
在和新朋友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对于个人规划,感到读书不适合自己,打算辍学做演员、开飞机、去做环球义工等永远在我意料之外的答案。我意识到每个个体都是那么不同,人生的路径又怎么能只用一条读书找工作来轻飘飘带过。在人与人的差异之下,外界评价体系失效,我不得不拷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除了主流的目标,其实大可以有其他的priority,大家都只是在生活而已。这些源源不断涌现的想法让我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和价值实现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也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一直以来的精神焦虑。
港留的生活也是有滋有味,一个人听了很多港乐,很多回在餐厅拼桌被阿婆阿爷问个家长里短,很多次和新老朋友聚在一起聊天说笑,很多个在街上漫无目的暴走的夜晚,很开心我与世界建立了这么多联系。一学期不长也不短,始终感觉自己是个旅客,得以保持满满的热情和好奇探索身边的事物,不给自己留遗憾。
非常感激广外给予我这个交换的机会,希望自己以后能走得更远,拥抱更多新事物新挑战,不让一时的安逸限制我丈量世界的脚步。
图文:郑心怡
排版:李雨璐 赖玮航
初审:顾哲瑜 屈凡恺
复审:张璇 邓超
终审:徐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