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金融梦海航迹|李思贤香港浸会大学交换学习心得

编辑:顾哲瑜 发布时间:2024-09-13 浏览次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0DFE1


姓名:李思贤

交换院校:香港浸会大学


01

初衷

从大二开始,我就隐约萌生了未来想要到别的地区体验学习和生活的想法。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尝试一段新的旅程,我认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香港作为闻名中外的金融中心,高度符合我的专业发展,自然而然就吸引我前往。当我了解到广外与香港浸会大学有交换项目时,我非常惊喜,马上决定要报名。我很清晰自己出发的理由,即是体验——体验港城的学习和生活。



02

出发

由于港校的春季学期开学非常早,我在广外结束繁重的期末考后的一周内就来到的香港,浸大安排我们交换生住学校宿舍,环境不错,生活方面比较适应。但由于我的英语听说能力比较薄弱,起初在上课以及和国际生交友时感受到了较大的阻力。但我也意外发现,人的适应能力比想象中强大,我用了大约两周时间就习惯这样的环境,此后在课程和社交方面都进展顺利。

03

校园活动&交友

由于浸大出签注稍迟了,我到达港校时已经错过了为国际交流生专门举办的活动,起初我担心大家在第一周内都已经形成朋友圈,导致迟来的人很难融入。抵达后,我马上开始参加活动,设法认识新朋友。仍记得第一个参加的活动是徒步观景,我的身边第一次出现了那么多年龄相仿却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大家的肤色、种族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却能聚到一起交流畅谈。我对那天记忆犹新,一方面承受着被大量英文充斥大脑的眩晕感,另一方面又沉浸在这种新鲜感当中。尽管当时我的英文水平用于交流有明显压力,但是这并没有打击我的信心,在此后我仍继续把自己推到人群中去,逼迫自己用英文社交。浸大丰富的校园活动以及大量的国际学生,为我创造了非常多的锻炼机会。很快,我结交了不少新朋友,不再依赖于校园活动,而是和朋友们一起探索各种活动,在沙田看赛马,在旺角逛街市,在坚尼地城看日落,在中环坐摩天轮,还会跑到隔壁澳门玩……

在这我不得不提,我遇见的一位挚友,她是我室友,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的华裔,非常活泼和健谈。我和她在一起时,能放下害怕说错的紧张感进行交流。在熟悉起来后,我们竟然总是聊到半夜一两点还意犹未尽。她还经常带我和她在开学时认识的朋友们一起玩,这让我不再为交不到朋友而焦虑。我们总是一起出行,一起吃饭,一起趴在被窝里看电影……实际上,我的香港之旅之所以不觉得孤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她的陪伴——一位深入内心的好友。





04

校园学习

在教学语言上,浸大的专业课程大多为全英文授课,不同老师的口音各异,刚开始的两周我还不太适应,但有ppt辅助,熟悉老师口音后,通过ppt的关键词可以识别出讲课的知识点。

在教学方式上,不同老师也风格迥异,我遇到的香港本地老师和大陆老师在课程教学上框架感较强,我更为熟悉。而有一位外教则非常倾向于使用发散性思维,课堂有大量的案例分析,课后需要花较多时间整理才能摸清知识框架。在他的课堂上,我们要紧跟着搜索案例和数据,通过真实的金融市场资料来引出所要学习的知识,老师甚至不用ppt,每节课以一张略为抽象的excel表就概览了所有课堂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区别于我曾经所接受的教育,对我而言挑战巨大。而一些欧美国家的同学则显得更为游刃有余,在课堂中不断地与老师来回问答,他们似乎很享受这种授课方式。这种情况不由引发我的思考,似乎一直以来我在学业上的关注点都是知识,而非现实,这门课程让我意识到自己对于信息搜集和提取的能力多么欠缺,在处理真实案例时是这样的局促。尽管稍有打击,但这种启发也是一种成长。

在课程设置上,我感觉和广外比较像,几乎每门课程都有小组作业和pre,由于这些技能在广外时就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锻炼,来到浸大完成这些任务还算得心应手。唯一不同的是需要更多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能够在台上用英语展示并进行问答。

在课程考核上,浸大的考核标准较严格,例如,公司金融课程的学习内容更深入,涉及的题目也更为综合和复杂。在广外时,平时练习题掌握后,考试基本没有问题,而在浸大,我在复习完所有练习题后,考试中仍会遇到几道比练习题更灵活的题目,这让我感受到不小的压力。




 


旅程的收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香港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认识了很多不同的人,看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也接触了许多新鲜的事物。香港虽小,却如此斑斓、鲜活,这座世界之城让我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色彩有了惊鸿一瞥的见识。这不仅是一个向外探索的过程,更是一个向内探索的旅程。尽管旅途中见闻繁杂,却让我逐渐明晰了内心的声音,我更能清楚感知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对我而言,或许是最宝贵的收获。同时,在克服新环境带来的挑战后,我感到自己比以往更有自信,也更有勇气,这份勇气会带领我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图文:李思贤

排版:雷琼仪 敬子琪

初审:顾哲瑜 屈凡恺

复审:邓超 张璇

终审:徐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