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学生会

优秀学子 | 李佩欣:从广外走进国际组织

编辑:顾哲瑜 发布时间:2023-04-10 浏览次数:

校友经验分享

Part.1


校友风采

 

Part.2

校友简介

 

李佩欣

金融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2020年6月取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硕士和马里兰大学公共管理硕士,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进入联合国人居署总部实习,2021年2月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录用,正式入职亚投行战略政策和预算局。在校期间获得一等奖学金,珠江人寿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治理后备人才奖学金。

 

Part.3

经验分享

Q1:为什么会选择广外?

从人才培养定位上看,广外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不仅在外语学科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在经管、法律等非外语学科上也偏向涉外方向培养,着重专业素养和外语技能的深度结合。广外毕业生一直给我留下“专业知识过硬+外语技能扎实”的印象。在全球经济社会日趋融合的21世纪,我认为熟练掌握外语对汲取国外进步成果、辩证看待世界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从中学开始就特别喜欢和看重外语,这就让我对广外一直有种特别的情愫。

 

 

2019年从广外金融学院

及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毕业

 

Q2:是什么契机让你去联合国实习呢?

这还要从2017年我刚加入广外学习说起,我在当时的录取通知书包裹中第一次看到了广外国际治理创新硕士项目的简介——“为国际组织培养和输送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综合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当时世界银行、联合国等等国际组织对我来说还是只会在国际新闻频道出现、遥不可及的远方。广外能提供以任职国际组织为培养目标的硕士项目,让我十分惊喜。这是一个能够让我把自身金融学专业背景和对外语的喜爱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在国际组织开展职业生涯,也能让我在经济发展、组织管治方面收获更国际化的视野。申请联合国实习,作为这条道路的起点,就在我心中逐渐发芽。

 

2020年参加世界银行年会

 

2021年疫情期间

与联合国同事们的线上告别派对

 

Q3:在联合国实习的这段时间你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

从马里兰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了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发展基金项目进行了为期七个月的实习。这份经历带给我三个重要收获:

第一是体会到到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的前沿性。例如,通过参与影响力投资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框架的研究,让我认识到目前可持续发展金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项目财务指标以外建立投资市场普遍接受的影响力指标体系,量化发展项目的外部性。这个思路突破了传统的价值评估模型,但构建和落实的复杂性也很大,是一个需要长期跟踪学习、实践探索的方向。

第二是意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这里的合作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就我实习的项目而言,既需要获得项目当地国政府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巨大资本缺口也离不开私人资本的参与。摒弃零和博弈,坚守合作共赢是决定发展成败的关键。

第三是学会了国际发展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论。在学校的时候我曾经学习过的变革理论(Theory of Change)模型,是一个分析期望经济社会效果、期望产出、直接投入之间关系的逻辑链条。在实习过程我见证了这个模型如何应用在项目战略文件上进行具体的规划,并看到了这个分析方法在国际组织工作中的普遍性。这些所见所闻,都是我所收获的宝贵财富。

 

 

在联合国实习期间参与的项目

https://citiesinvestmentfacility.org)

 

Q4:在广外学习对你之后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在广外金融学院的学习,让我掌握了研究金融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实证分析技能;在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的学习,让我在本专业的基础上更加拓宽了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面。这些都为我日后在国际组织的实践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广外的语言学科优势和浓厚外语氛围,让我在外语学习上一直保持深厚的热情和持续的输入,这就让我在听说读写方面具备了在国际环境深造和工作的沟通能力。此后我申请到了美国马里兰大学深造、联合国实习、以及亚投行的工作,除了满足专业技能要求以外,外语表达能力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优势。

 

 

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深造

 

Part.4

校友寄语

回顾我求学生涯的起点,我仍然清晰记得自己曾经的浮躁、迷茫和不自信,“金融”、“公派留学”、”联合国”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个遥远又光鲜亮丽的标签。然而一步一脚印走来,当自己慢慢实现了一个个目标的时候,发现最让内心丰盈的并不是摘下这些标签的成功感,而是在追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自身切切实实的蜕变和成长。个人发展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其中不免会有很多焦虑、失败、怀疑。希望学弟学妹能忠于内心热爱的事业方向、树立远大理想,戒骄戒躁、勤奋踏实地走下去。

 

 

 

图文 | 李佩欣

文字 | 李佩欣

编辑 | 顾哲瑜 湛彩华

初审 | 龙志成

复审 | 徐昶斌